七月的江城,暑气正浓。我怀揣着忐忑,走进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汉江局的大门。指尖触碰技术管理室门牌的那一刻,心中涌起难以名状的激动——我的水文人生,就此启航。从校园到汉江的波涛边,这段距离不仅是地理的跨越,更是身份的蜕变。九月初,我背上行囊来到襄阳分局实习。汉江以最真实的面貌迎接了我——不是教科书上的公式曲线,而是有温度、有呼吸的生命体。
我参与的第一个任务是汉江干流应急水文测验。站在测船上,看着浑浊的江水奔涌,我突然意识到,那些在课本上反复演算的水位流量关系,在这里关乎着下游千家万户的安危。老工程师手把手教我使用ADCP,当仪器入水,屏幕上开始跳跃数据流时,我仿佛听见了水文工作的心跳——沉稳,有力,充满使命感。 “七下八上”的汉江格外忙碌,我在十堰经历了职业生涯第一次洪水测流。暴雨如注,江水咆哮,我们坚守在断面,雨水模糊了镜片,却让水文人的责任格外清晰。那一刻我明白,这份职业选择的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在关键时刻的责任担当。最难忘的是五里川调查采样,我们穿越在崎岖山路之间,在荒芜的河道里寻找历史的痕,老水文工作者教我辨认洪水痕迹,那些岩壁上的泥沙线,是他们用脚步丈量出的无字史书。丹江库区的流场测验让我见识了水文的另一面。宽阔的水面下,暗流如织,我惊叹于微观湍流中蕴含的宏大规律。夜晚整理数据,看着屏幕上逐渐清晰的流场图谱,就像在解读大自然亲手绘制的密码。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水文工作的独特魅力——它既是严谨的科学,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的执着,又是贴近大地的艺术,需要读懂江河表情的智慧。在技术管理室,我学会了将野外观测转化为可靠数据,将奔腾的江水抽象为可供分析的符号。这个过程,恰如我的成长——从感受水文现象的鲜活,到理解水文规律的精深。如今回望这几个月的旅程,我已完成从学生到水文人的初步蜕变。我不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成为了江河的守护者。那些曾经陌生的仪器,如今已成为我延伸的感官,那些复杂的数据处理,已成为我理解河流的语言。
江河不言,自有其声。作为新一代水文人,我将继续用脚步丈量每一段河道,用仪器聆听每一朵浪花,在奔腾的江水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水文篇章。这份事业,始于对江河的好奇,成于对责任的坚守——而我,正走在这条光荣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