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与担当:丹江口水文新兵的两月“战斗”札记
作者:凌鹏 责任编辑:汉江局网管 来源:汉江局 发布时间:2025-10-09时光如汉江之水,奔流不息。转眼间,作为长江委水文汉江局丹江口分局的一名新职工,我已在紧张而充实的工作中度过了两个月。没有想象中的漫长适应期,一入职就直接进入了水文人特有的“战斗状态”——从雪域高原的西藏测量到汉江秋汛的紧急测验,再到无数次风雨无阻的测流任务,这两个月的经历,如同一块试金石,不仅迅速磨去了我身上的书生气,真切地触摸到了水文工作的脉搏,更深刻地理解了“为江河把脉,为安澜护航”的千钧重量。这两个月,是淬炼,是成长,更是一场深刻的入职洗礼。
第一场战斗:西藏测量——在极限挑战中锤炼意志,读懂水文精神的内涵。
入职伊始,便有幸奔赴西藏参与专项测量的任务,就是我水文生涯的“成人礼”。从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到海拔数千米、氧气稀薄的雪域高原,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跨越,更是一场对身体和意志的考验。骤然提升的海拔,使我的身体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高原反应,气喘、失眠几乎陪伴我度过了整个测验过程,同行的同事们也多多少少出现了高反症状,但是没有一个人想要放弃。除了海拔,地理环境对于我们的测量工作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湍急奔腾的雅江水、复杂多变的恶劣天气、枝杈横生的刺木林、水边陡峭难行的泥泞坡坎,还有横亘在前行路上难以跨越的河沟。毛主席曾经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而我们作为水文人,就是要和天、地做斗争,所以我们在水中激流勇进,在刺林中弓腰钻行,爬坡坎、跨河沟、淌浅滩,用脚步丈量西藏的土地,用仪器记录宝贵的水文数据。西藏之行,让我褪去了稚嫩,在实践中熟悉水文仪器设备的使用,感悟体会水文精神的深刻内涵,更让我读懂了水文人“为江河把脉,为安澜护航”的初心使命。
第二场战斗:秋汛测验——在急难险重中扛起责任,体悟“精准”的价值。
从西藏归来,征尘未洗,汉江秋汛的号角已然吹响。我立即投身这场与时间赛跑、与洪水搏斗的战役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凌晨赶往磨峪湾水文站紧急测流,江风裹挟着冷雨,扑打在脸上生疼,水文缆道承载着铅鱼和仪器在汹涌的洪水中起伏。风雨交加中,测流、取沙、报汛……每一个环节都紧张有序,容不得半点马虎。前辈们沉稳指挥,凭借丰富经验应对复杂水情,他们反复强调:“水文数据是防汛决策的‘眼睛’和‘耳朵’,我们快一秒、准一厘,大坝调度和下游防护就多一分科学依据。”连续多日的高强度作业,虽然身体疲惫,但内心充满了作为一名水文战士的成就感。秋汛测验,尤其是雨中作业的经历,让我直面了水文工作的“急、难、险、重”,更让我刻骨铭心地认识到,“精准”是水文工作不可动摇的生命线,是守护江河安澜的基石。
第三场战斗:常态磨砺——在平凡岗位上认知水滴石穿的匠心。
除了惊心动魄的外业“战斗”,更多的时光是在常态化的测流任务和内业整理中度过。日常的断面测量、流速监测、资料整编,看似循环往复,却丝毫不能松懈。这些工作锻炼了我的细心与耐心,让我明白水文事业不仅需要关键时刻的冲锋陷阵,更需要日复一日的默默耕耘。每一次规范的操作,每一组准确的数据,每一份清晰的记录,都是构建水文知识大厦的一砖一瓦。这个过程看似枯燥,却是在将外业的汗水结晶升华为有价值的成果。它教会我沉下心来,于细微处见真章,培养了一种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认识到,正是这无数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付出,才汇聚成江河安澜的磅礴力量。
回首两个月,短暂却丰厚。西藏的极限环境锤炼了我的筋骨,秋汛的疾风骤雨洗礼了我的意志,日常的测流任务打磨了我的技能。这三重淬炼,让我迅速完成了从学生到水文人、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我深切感受到了“团结、奉献、科学、创新”的长江委精神在身边的生动体现,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丹江口分局一员,在守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障汉江安澜中所肩负的责任。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这两个月的“战斗”经历,是我职业生涯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高的起点。站在丹江口水库这座“国之重器”旁,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前方的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我将把这两个月的收获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继续发扬“战斗”精神,虚心向领导和同事学习,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业务能力,努力将个人成长融入长江水文高质量发展的洪流之中,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长江水文人,为新时代水利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