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盈我心
作者:李捷 责任编辑:汉江局网管 来源:汉江局 发布时间:2024-12-04读书,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吃饭、喝水、呼吸一样地那般自然。馥馥书香,丰盈我心,我最喜欢的还是我读书时的样子。
枕边书
读书的意义:出言有尺,嬉闹有度,说话有德,做事有余。
——董宇辉
我的枕头边,永远都会放着一本书。这本书,一定是我某段时间里最珍爱的。
枕边书,撒贝宁曾说:“梦想应该是一本枕边书,但是它不应该是一个你睡不着的时候翻两页给你催眠的书。而是当你做了梦醒过来的时候,你翻起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等你重新再睡着的时候后面的梦会是美梦。”
这是真的。记得我的少女时代,在很多个盛夏的中午,我一定是枕着一本心爱的书本进入了梦乡。我的梦里,有蒲松龄笔下善良美丽的狐仙倩女,有广袤神秘的亚马逊热带雨林,有正在低头创作的夏洛特三姐妹,还有未来世界的机器人和ET外星人……我的梦五彩斑斓,摇曳着金光,挥舞着翅膀。这是书中的世界,也是我心中美丽的图画。
时光如水,人生沉浮几度。“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转身已然人到中年,“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此时的人生到了下半场,自然心气与心境也会与年少时不尽相同。少年心向外,中年心求内。轻轻拂去那些繁华与尘埃,中年,应是觉知与洗礼的阶段,应是清醒与沉淀的阶段。
今年我的枕边书,多半是人物记传体类与哲学类。而这个月刚读完的两本,分别是《冯友兰传》和《沉思录》。这是我个人的一个习惯,总是把两本相关的或者相近的书放在一起对比阅读。两本书的主角,一个是中国现代的哲学家,一个是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皇帝,正好体现了横贯东西,纵越古今。差异、兼容,困顿、求索,思辩、睿智,哲学家的个人命运,哲学思想的经久魅力,带给我是深刻的思考与觉知。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人。——冯友兰”
“人生有三件事:立言,立功,立德。立言靠天赋,立功靠机缘,立德靠一生看似平淡的坚持。——《冯友兰读书与做人》”
“不要为将来担忧。如果你必须去到将来,你会带着同样的理由去的,恰似你带着理由来到现在。一个人不管别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确,只管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那么这个人的生涯将是何等丰富!老实讲,一个好人是不要窥察别人内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视地直赴目标’。——马可·奥勒留”
读这样的书,也做美梦,只是这个梦,更理性,更厚重,更通透。
当然,我之所以偏爱冯友兰先生,还有一个原因,我是他女儿宗璞的忠实读者,宗璞的书我一直从十几岁读到现在,她的《野葫芦引》四部曲曾经长期是我的枕边书。今年4月,96岁高龄的宗璞先生回到河南省唐河县拜谒省亲。唐河县离我们襄阳非常近,由于地域的关联,我总觉得我与宗先生与冯先生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衷心祈祝宗先生身体安康,她永远是指引我前行的女作家中的楷模。
图书管理员
一本让我特别兴奋的书,往往不是因为它告诉了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的东西,而是我隐隐约约知道,但是又表达不出来的,在这本书里突然找到了清晰的、严整的表达方式,这才是读书的乐趣啊。
—— 罗振宇
湖北省作家协会一个笔会的个人发言环节,有个女作家站起身情之切切地说到:“职业有时候并非我自己可以选择,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是一名图书管理员,终身与书为伴!”她的这番话得到了与会者大部分人的共鸣,当然也包括我。她穿着一件素洁的白衬衣,我看到的她,真诚而清澈。
都说图书管理员是很牛的存在。我今年也很幸运地成为我们局的职工书屋——“汉水读吧”的一名图书管理员,这是一份让我非常开心的工作。非常地感恩我身在长江委水文局这样的“书香单位”,感恩上级工会和汉江局工会给我们职工搭建了这么好的阅读平台。我的办公室在四楼,“汉水读吧”在三楼,一有时间就会去泡一会儿,氤氲着书香,摘抄点营养,然后再回到岗位上,一天都是元气满满,状态爆棚。
有天,一位戴着老花眼镜的退休职工,来找我借《聊斋志异》,他说他特别喜欢刀郎的“罗刹海市”这首歌,就想着一定要来读读原文。我知道老先生有很深的文字功底,想当年也是一个风姿俊逸、笔走如飞的“文学青年”。退休后的老先生依旧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随身还携带着一个笔记本,一支笔。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差点要淌出来。因为《聊斋志异》可是我的真爱,我一直认为它是我国古代文言文小说的巅峰之作。一瞬间,颇有遇到知己之感,这种感觉与年龄、性别、熟不熟悉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我相信每一个热爱读书的人都懂的,这是人生心灵相通时刻的那一份悸动,是幸福的感觉!
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我们提倡广泛的阅读,不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工作而只读“有用”的书。因为“君子不器”,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无数的可能性。
——樊登
“每个女人都应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伍尔夫的名言,是我的向往,也许也是众多女性的向往。
今年,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大火,由衷地为作者感到开心。我大概在六年前就知道有她这样的一名作家,知道她那种非常特别的写作风格,对她笔下的北疆的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冬牧场》《阿勒泰的角落》我可是原原本本、一字不落地啃下来的。
在《我的阿勒泰》同名改变的电视剧里,一个点深深地触动到我。就是那个和李文秀形成人生AB面的女作者,一样的热爱文学,一样的对写作有天赋。可惜由于不同的选择,两个人走向了不同的结局。李文秀坚持写作初心不改,历经种种艰难曲折,后来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有了自己的文学读者,拥有了自己的名字;而那位女作者由于种种羁绊和束缚,最终放弃了写作的路,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只得黯然离场。一切诗情、画意、才华最后消亡于日常。这是一个有志于写作的女子,大概率会遇到的、最普遍的生活处境。李文秀很幸运,她走出来了。
今年5月襄阳市作协散文作家聚会,我们热聊起《我的阿勒泰》,除却对于女性写作者这一个群体的困顿、困惑的一个探讨,更多的一个发现叫我们都无比地振奋。那就是,李娟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靠散文出圈的女作家,之前较为知名的女作家都是小说出身,这一点叫我们这些擅长写散文的女作者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当然,写作,这依然是一条万分艰难的路,我们更多地要告诉自己:坚持,别放弃!坚持,本事就是意义。我想这才是真正闪光的东西,才是我们女性作者真正要追寻的那间“房间”。
读书会
世界上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但世界上每本书的话却是不同的。
——刘震云
每个新年的第一天,都会为自己许下一个小小的心愿。我今年的愿望是:希望一年可以读完二十本书。我所说的读完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完,不是浮光掠影,不是囫囵吞枣,而是真真实实把每本书“读懂、读深、读透”。之前若干年,我也大致许下过同样的心愿,但是到了年底“盘点”时,总是完成得不甚理想。哎,都是因为惰性欠下的债!
今年,2024年,局面可不一样了,我乐观地预测自己这个心愿能完成。为什么突然有了自信呢,因为我遇到了一个好的契机。
本着想要做好单位图书管理工作的初衷,这半年以来我待在图书馆里的时间特别长。春走夏来,我发现收获颇丰:读了更多的好书和报刊杂志,学习了图书管理的一些好方法,还有一点最大的惊喜,我参加了一个好活动——读书会。
这是襄阳市文联与襄城区图书馆联手打造的“放下手机三小时——江畔读书会”活动,大概半个月一次,一次活动二十个人报名参加,时长三小时,头两个小时选择馆内藏书自主阅读,最后一个小时相互交流。这个活动去年就开始了,我的微信朋友群里经常能看到他们的活动照片和视频。我之前一直犹豫着没报名,也是因为俗事牵绊。今年4月10日,我记得很清楚这个日期,抱着一种新奇和探究的心理,我开启了第一次的尝试。
我选择讲《沈从文读书与做人》这本书,讲了大概五分钟。为了这五分钟,我其实准备了很久,选材、切入点、核心立意,字斟句酌。讲的时候中间有一段,有些紧张,声音有点颤抖,不过我定定神,跟自己说稳一稳,别焦躁,坐在对面的一个陌生的姐姐不住地对我微笑,给我鼓励。渐渐地我也不那么慌张了,调整好呼吸,我想只需做好一件事——把我想要表达的内容全部表达完整。讲完后,我对自己说:第一次,不够完美,给自己打75分吧,下一次一定争取再进步5分!后来我也和那位姐姐私下成了朋友,她是从事心理学工作的,好幸运,又认识了一位良师益友呢。
这是一个很纯粹的文学活动,一群热爱读书的人,有年轻人有老年人,有医生有军人,有城区的还有保康的南漳的,大家围坐在一起,跟《十日谈》或者跟围炉夜话的感觉似的,每个人都发言,畅谈今天读了一本书,有什么样的收获。以人为镜,可以补我不足,可以予我启迪。到今天,我已经连续参加了四期这个活动,总结三点成果:首先是我克服了自身的一个内向型不善于表达的弱点,突破藩篱大胆地去表达去释放,第二点强迫自己放下手机,暂时摆脱对于手机的种种依赖;第三点是回归传统的阅读,素素的纸面,淡淡的墨香,回到我最自然最本真的阅读状态。这是真正的书香,浸润着我的衣袖,充盈着我的心灵。
感谢阅读,感谢书籍,让这些仿佛没有关联的人与事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组成我的不平静的2024。
我喜欢站在小院子里,仰望着夜空。这片夜空,也是古代先贤们守望和仰望过的夜空。感恩先贤们,感谢那些“有故事和讲故事的人”,给我们今人留下如此多的财富和智慧。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感谢有书香一路相陪,让我成为今日勇敢、热烈、清醒、盛放的我。这是一条芬芳的心灵之路,我不断遇到知己,必将也会遇到未来更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