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心灵驿站

我与汉江缘—汉江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演讲比赛优胜作品之二

作者:周文静 责任编辑:汉江局 来源:汉江局 发布时间:2019-10-09

说起汉江,前十多年,我与汉江最能扯上关系的缘分恐怕也只是我们都在陕西省,然而,我生长于关中,他源起陕南汉中,虽一字之差,气候条件、风土人情却是大相径庭,我们顶多牵强附会算作“本是同根生”。后来,我学了水文,对汉江的了解更进了一步,知道了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知道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知道了汉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那时候,汉江是我教科书上要背诵的知识点,我顶多在提到他的时候敢说略有耳闻。工作后,我来到了长江委水文汉江局,从此便正式拉开了我与汉江缘分的序幕,我经常在陶岔渠首监测他输送了多少水量去京津翼,也时常关注着汉江流域的水雨情。我看着他奔流向东,汇入长江最终入海,经常思考究竟是从何而来的涓涓细流汇成这一江清水,滋养万物。

2019年是我们伟大祖国成立70周年,水文事业也走过了70载的风雨历程,这一年,也是我接触水文专业、从事水文工作的第7年了。从对水文的一无所知,到现在也算得上是半个行家,这7年,我以一个聆听者、见证者、践行者的身份感受到水文事业的发展和水文工作者带给我的感动。

作为聆听者,每一个水文人的故事都让我动容。我听前辈们讲起最为偏僻的长沙坝水文站,从丹江口出发辗转需要两天的时间,依山傍水的站房里,昏暗的煤油灯下,噼里啪啦的打着算盘,在米格纸上郑重地画下每一个点和每一条线,我有幸在档案室见过那些保存传承下来的水文资料,细致严谨、工整美观,透过那些数字和图线,我仿佛看到了水文前辈们奔走河川、伏案工作的身影,那每一张纸,每一个字都饱含了沉甸甸的水文情怀,弥足珍贵。我听说过2000年9月20日氰化钠泄露事件,我们的水质监测人员披星戴月奔赴事发现场,在一百五十公里的河段定时监测,在九百平方公里的库面上层层设防,严把饮水安全大关,为的是百万人民的安康。我听到过在抗险救灾的现场,我们的水文人奋战在一线,与时间赛跑,和生命博弈,为的是获得第一手的准确水情资料,为排除险情、人员撤离、和灾区重建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作为见证者,我的眼睛盛装了太多的水文人奔忙的身影。秋汛是汉江的特点,汛期是我们水文人最为忙碌和紧张的时刻。中秋佳节,万家团圆,我看见汉江水文人仍奋战在测验一线,在暴风骤雨的白河站,抢测第一手水情资料;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水文测船仍往返在测验断面,船头的五星红旗在夜风中飘扬招展。严寒酷暑里,测量人员背着沉重的仪器,穿行于山林草地间,用脚步丈量测区的宽广。风霜雨雪里,观测人员每日早8时的蒸发降水观测从未中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看到巍巍大坝屹立江面,看到清清江水蜿蜒北上,看到茫茫夜色中灯火璀璨,看到绵绵江岸边潮落水涨,我看到三千里汉江奔波着水文人的身影,看到万家灯火里闪烁着水文人目光。我看到一张张新面孔接过水文事业的接力棒,在时代的号召下扬帆再起航。

作为水文事业的践行者,来到汉江局,我深切的感受到汉江水文事业的蓬勃发展。从一双草鞋、一副扁担的艰苦条件到窗明几净的办公环境,从算盘珠子的噼里啪啦到现在的在线监测和网络整编,从偏远山区坚守测站的清苦寂寞到水文巡测实现城市生活的便捷,从单纯的水位、流量、输沙到现在的横向业务全面拓展,汉江水文的每一步都在践行四个水文的发展理念。作为参与者,我和身边的同事们恪尽职守,做好每一份工作。我们在丹江口、在陶岔、在清泉沟,看一扇扇闸门开启,精准测验每一份流量,把澎湃心潮伴滔滔清流送向北方。我们在河南、河北、山东,在清晨和黄昏中奔赴一个个地表水采样断面,认真校核每一组监测数据,把汗水汇成一泓清泉,滋润津冀豫大地的渴望,我们在山川河流间行走,在严冬酷暑中奔忙,我们从前辈们手中接过汉江水文的接力棒,把追求、奉献、奋进作为职业担当,把“一江清水送北京”凝聚成一生守望。

我时常在汉江边上散步,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看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感慨我和汉江的渊源。汉江自陕至鄂,最终在湖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汇入长江,找到归宿,我也从陕西来到湖北,追寻着汉江的步伐,最终驻扎在襄阳这片土地上,守护着汉江。我在汉江源起的那片土地上出生,也会在他入汇的这片土地上终老,这将会是我和汉江将要书写一生的故事和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