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心灵驿站

“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作者:陈红梅 责任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07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曾国藩其人,从课外书籍中知道那句“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但当时因为年轻,理解肤浅,不以为然,因为在我们历史书记载了曾国藩屠杀太平天国义士,还有个外号叫“曾剃头”。后来又知道毛泽东、蒋介石先生均对其推崇有加,这才改变些许看法。

近日,偶得《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一书,不仅萌生好奇,认真读之,这才知道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

拜读此书,感触很深,深深地为曾国藩“持之以恒”的恒心所折服。他的至理名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更是振聋发聩,让芸芸众生里的我们感到羞愧不已。

曾国藩小时候是一个资质平平的孩子,甚至可以说是个“笨小孩”。有个故事就能说明:14岁的他半夜加班背诵古文,不想一个梁上君子潜入,苦等他背会休息后才下手,谁知道天快要亮了,他还没有背会,梁上君子气愤跳下来,抢过他的书本扔在地上,背诵一遍后扬长而去。这样一个平庸的孩子为什么能够成为首先放眼世界,开创洋务运动的人?为什么会成为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呢?让我们从“恒”这个字上来了解一下曾国藩吧!

曾国藩说过一句话:“无一日不读书”。 他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不仅仅是自身命运,还有国家、民族的命运。他在家训里写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他认为读书可以立志、立身。在他的教育下,两个儿子都成为对国家卓有贡献的人,大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凭一己之力,成功从沙俄要回伊犁;二儿子曾纪鸿著有多部数学专著,成为著名数学家。曾国藩坚持日日读书,从29岁开始写日记,一写就是32年,直到生命停止的前一天。我们都写过日记,并且还曾经信誓旦旦,暗下决心:坚持写日记。可是最终能坚持几日呢?

曾国藩写过一句名联:“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他在写给九弟曾国荃的家书中写道:“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他一生在官场上跌宕起伏,做过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职务,虽位极人臣,但一直坚守“做官以不贪为本”。 他一生清廉自守,死后没有遗产留给儿孙。他的两个儿子也和他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有例子为证:曾国藩死后不久,曾纪鸿在北京生了场大病,无钱就医买药,打算向哥哥借钱,又一想:哥哥正出使英法,就算在国内可能也像自己一样家无余财。后来左宗棠知道这个情况后,慷慨解囊,送来了银子才治好了病。正是曾国藩多年来坚持“以做官发财为耻”,廉洁自律,才成为为官者的榜样。

曾国藩在28岁考中进士后,意气风发,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曾经有过一段荒诞的生活。幸好父亲及时提醒让他 “三节”:节欲、节劳、节饮食。曾国藩知耻而后勇,深刻反省,给自己提出了“三戒”:“戒多言、戒怒、戒忮求”。同时,拜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为师,用每日写日记反省自己和慎独的方法,终于改掉了自己的坏毛病。后来他成为历代以来修身养性的典范。想想我们有多少坏毛病,日日立志改正,却终究改正不了。

曾国藩家训中有个著名的 “五勤”理论。他说为官者当有“五勤”:“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这也是他对家人子弟提出的修身乃至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的要求。他在家训中还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身体力行,生活简朴,勤奋读书工作。他的入室弟子、后来的政治接班人李鸿章初到曾的幕府,仗着受曾国藩的赏识,经常借故睡懒觉。曾国藩了解李鸿章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对他寄予厚望,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磨练他。看到李鸿章多次睡懒觉,曾国藩只用了短短几句话就让李心悦诚服,从此以后改掉了这个坏毛病,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因为个人习惯受到曾的指责。在他的悉心培养下,李鸿章也成为“晚清中兴名臣”。

关于戒烟,想必都有感受,身边的例子非常多,很多男人都是这样:戒烟——复吸——再戒烟——再复吸……,最后还是没有戒掉烟瘾。和普通人不同,曾国藩戒烟动静更大,他先后经过三次戒烟:先是改名励志戒烟,复吸;再转学在朋友面前砸烟具高调戒烟,再复吸;最后在31岁那年,悄无声息砸掉烟具,终于成功戒掉烟瘾。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品质,持之以恒的决心,是无法戒掉烟瘾的。

历史上关于曾国藩的史料,记载了他患有牛皮癣这个顽疾。因为这种病奇痒无比,痛苦不堪。他经常把全身挠得鲜血淋淋,早起时家人还从他床上打扫出很多皮屑。然而,曾国藩没有被顽疾吓倒,坦然面对,顽强的与疾病斗争,就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之至。如果换做常人,早就被疾病打垮,碌碌无为。

“人但有恒,事无不成”。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一个人只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的决心,成功就属于你。这也是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给我最大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