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心灵驿站

【传统大家谈】我眼里的水文人

作者:潘晓荣 责任编辑:潘晓荣 来源:行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07-23

我的父亲是个老水文,多年在汉江多个水文站工作过。我小时候的记忆就是,父亲长年在外,一年难得见到几次,是母亲辛苦的带着我们兄妹几个在老家生活。或许是童年的无忧无虑,对父亲的记忆就只存在他在水文站工作,具体干什么的不知道,也没想过要去探究。

长大后,我在原长江水文中专学校工作。由于工作关系每天接触的都是陆地水文、水文测验、资料整编等等水文专业课程的教材、辅导资料。水位、流量等这些专业术语烂熟于心,但我还是不知他们学习这些到底要做什么。

随着原来的学校与水文汉江局合并后,我进入了汉江局,才真正接触到了水文站;2010年,我被分配从事党务宣传工作后,宣传工作必须具有综合知识积累,是要比常人了解更多知识和信息的一项工作,为了工作的需要,我开始主动去了解汉江局开始对水文、水文人、水文精神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今年,随着长江水文单位文化建设而开展了《传统大家谈》活动,我对《传统大家谈》每一篇文章进行了仔细的品味,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在过去那个特殊年代,老一辈水文人一根扁担、一双草鞋,肩挑手提艰难建站的情景;看到了他们一顶斗笠、一件蓑衣、一盏马灯、一艘小船夜间冒雨测流的场景……

我们从事的水文作为服务于流域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的基础行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水文信息是全社会的宝贵资源,是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正因为水文的基础性、社会性和公益性,水文人就成了这样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

水文站大都设在江河湖边,有的非常偏远,条件艰苦。一年四季,只要有降水,他们都必须到测验断面实地观测水位、施测流量。都必须根据要求在不同时段到观测场观测降水量,确保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他们居住条件一般,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跟外界接触少,大都不善言辞。但是,只要有雨情,他们从来不会在暴风雨前退却,默默坚守岗位,与风雨交会、洪峰搏斗。水文人终身与江河为伴,与群山为友。在人迹罕至之处,在恶劣环境之下,他们守住寂寞、耐得清贫。洪水季节没有一分一秒的松懈,时刻注意天气和水势的变化,没有昼夜之分,更谈不上节假日休息。他们在电闪雷鸣中劈波斩浪,身上的衣服被雨淋湿了来不及换被风干了再淋湿,从容地从事着旁人不理解的测量工作,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准确无误的记录了每次洪水的涨落过程,给防汛抗洪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水雨情信息。洪水来了又去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得以安全撤离是因为水文人提供的水雨情信息,也很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群人长年坚守在穷山恶水中,就为了那一组组数据。随着洪水的离去,水文人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他们又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着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测报工作。

选择了水文就是选择了平凡,水文人一生伴随着风雨度过,也许他们一生都不会取得惊天动地的成就。水文人也是不平凡的,在突发水事件面前,他们临危不惧,冲锋陷阵,以精湛娴熟的技术,准确及时的预测预报,科学高效的分析,周到细致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水文人用自己的无畏精神在涛天洪水中书写着水文风采。这就是我眼中的水文人,可敬的水文人。

如今,水文的工作环境大大改善了,设备先进,技术领先,取得的成就可圈可点,令人瞩目。一代代水文人发扬敬业爱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安康默默奉献着,激励着后来人奋发努力。我们赶上了大水文发展的好时代,在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提出更高要求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水文人只有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水文工作中去,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优良传统,努力钻研,不断进取,不断奉献,我坚信水文事业的明天会在我们水文人今天的努力下更加灿烂辉煌,我也为自己身为水文人深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