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之畔的清水守护者 ——记长江委水文汉江局水环境监测分析室
作者:李捷 责任编辑:汉江局网管 来源:汉江局 发布时间:2025-09-29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长江委水文汉江局水环境监测分析室的同志们长期坚守一线。他们以实验室为基地,将江河湖泊作为守护的战场,通过日复一日的精密监测与分析,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夜以继日,守护水质安全
夜晚十点,实验室内仪器低频嗡鸣与键盘敲击声交织,工作人员凝神于样本分析与数据筛查。这是一支具有顽强战斗力的队伍,在任务高峰期,单日参与人员超过40人,投入设备30余台套,实验室经常灯火通明至深夜。
分析样品
近年来,随着水源保护要求的提高,汉江局进一步完善了监测站网,已建成水质智能分析实验室和多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有效提升了监测能力。作为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的卫士,水环境监测分析室工作量较往年大幅提升。他们始终以履职尽责和担当作为,常年坚守在水质安全的第一线,完成国家重点断面水质监测、水源地监督性监测、地下水监测以及应急监测等多项重要任务。
水环境监测分析室主任王峰表示:“我们最看重的就是数据的精准性,因为每一组数据都直接关系到水源的安全。我们一直用最认真的态度、最专业的技术,确保每一个监测数据都准确可靠。”
洪峰砺剑,水文水质同步监测
科学研判水情水质动态,是筑牢水安全防线的重要基础。水文与水质同步监测如同一套高效的“听诊器”,实时捕捉水环境的变化脉搏,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025年9月,汉江流域防汛形势严峻,连续形成三次编号洪水。9月5日,“汉江2025年第1号洪水”生成;9月19日,第2号洪水接踵而至;9月23日19时,第3号洪水在上游形成,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达到15300立方米每秒。
根据长江委水文局统一部署,汉江局在9月4日至25日期间连续开展多轮同步监测。每次行动均投入采样组、水文巡查组、驻站组、接驳组等队伍超过60人,车辆与船只近20台。驻站人员依规值守,采样组在洪峰中精准作业,巡查组全程监控河道水情。
采集水样和现场监测
监测人员将洪水期水文参数与水质指标精准关联,使这些数据成为洪水调度、污染防控与水源地保护决策的坚实依据。
多次洪水应对实战,有效提升了队伍的整体协同与应急能力。党员同志在多次任务中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担当,充分发挥了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2024年,该党支部被授予襄阳市直机关“红旗党支部”荣誉称号。
青春接力,水质新兵在成长
杨紫瑄、胡子妤、彭宇杰是今年刚入职的新职工,7月25日正式报到,次日便投身于紧张的监测分析任务。青春的面孔,满怀理想与热忱,自加入团队以来,迅速适应工作节奏,在实战中褪去青涩,于充满挑战的舞台上加速度成长。
新职工在实验室检测样品
“从上班第一天起,我就没有休息过,取样现场、办公室、实验室,忙得昏天黑地。”身穿白大褂的彭宇杰说道。他眼中略带疲惫,却闪烁着光芒。“起初确实有些不习惯,采样、预处理、上机检测、复核数据……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又快又准又稳,不能出任何差错。看到前辈们始终冲在一线、连续作战,我们年轻人更没有理由退缩。”
杨紫瑄和胡子妤“巾帼不让须眉”。她们跟随团队奔赴汉江沿线,迎朝露、顶烈日、伴星辰,在实践中迅速掌握仪器操作、样品保存与流转规范。从生疏到熟练,从忐忑到从容,在一次次任务中实现蜕变。“虽然辛苦,却格外充实。”杨紫瑄笑着说,“能运用所学守护一江清水,这份责任感让我更快褪去学生气,真正懂得了担当的含义。”
加之前两年入职的杨潇、龚周睿等同志,在使命践行与实战锤炼中,这批年轻职工的政治素养、专业技能与工作作风得到全面增强,正稳步成长为政治坚定、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汉江水质卫士”。
清流永续,卫士长在
长江委水文汉江局水环境监测分析室,这支朝气蓬勃、作风顽强的队伍,将“红旗党支部”的崇高荣誉内化为“走在前、作表率”的实干精神。用“夜以继日”的工作态度捍卫水源安全,用“洪峰砺剑”的同步监测把脉江河健康,以“青春接力”的姿态传承着守护碧水的赤诚。
每一次采样、每一组数据、每一份报告,都是对“一库清水”最深情的守护,是对国家水安全最坚实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