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贵州小型水库督查
作者:胡立 责任编辑:汉江局 来源:汉江局 发布时间:2019-05-15从武汉到贵阳,差不多两个小时的飞行。下了飞机,在路上听开车的司机师傅说:“贵阳市是一座没有自行车的城市——山区道路坡度大,蹬不动自行车”。对于从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长大的我来说,有人这样描述一座城市让我感觉很新颖。这是我第一次来贵州省,带着新奇和挑战,开启了新工作。
这次到贵州,刘少华(组长)、熊焱川(专家)和我这个联络员三人一组,我们的工作任务是督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小型水库。为了较全面反映黔东南州小型水库的安全运行情况,我们决定按照小型水库数目比例抽查,保证数量的同时确保每个县市至少督查一座水库。
每个县市都要跑一趟,路况复杂、战线长,时间紧急、任务重。初步规划好行程后,刘组长给我们各人分配好主要工作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我们的工作就开始了。
贵州谚语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山区的气候多变,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现在在这里是天晴,等你到达下一个地方或许就在下雨。在一次督查水库时,由于路面湿滑道路崎岖,刘组长不小心滑倒,摔破了手掌,来不及包扎伤口,用手指按着就重新投入了工作。在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黎平会议召开之地黎平县督察时,刘组长打趣的说:“我们现在督查的地方,就是当年红军长征时走的路,红军为了躲避敌人的追击,他们走的路往往都是最艰难险阻的路”。话刚说完,一阵刺耳的鸣笛声传来,狭仄的道路迎面极速驶来一辆小车,打警示灯、踩刹车、打方向盘,在司机师傅一阵娴熟连贯的操作下,小车在我们旁边惊险地擦身而过。一边是万丈悬崖,一边是陡峭的山壁,开车行驶在山路中,考验驾驶员技术的同时也在考验我们乘车人的胆量。好在司机是当地的老司机,我们也是跋山涉水的老水文。
每一座小水库都有其修建目的,有的是当地老百姓的饮用水源地,有的是农田灌溉的取水地,有的是山区水电的主要来源。小型水库的安全运行,关系到一方百姓的福祉,更关系到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准确描述小水库的安全状况,指出其问题所在,拿数据说话,我们翻记录、看照片、查施工设计资料,进行多份资料比对核实,对填报水库问题的文字描述进行反复推敲之后才敢下定结论。有一次为了确定一个问题的描述是否准确无误,本来已经离开了之前的县城,又重新驱车返回来,进一步查看资料,问询有关人员,最终定性问题。
野外工作,吃饭是个老大难问题。3月的月报催得紧,下午我回到宾馆就开始写月报,写完后就交给刘组长和熊专家了,他们再在一起商量修改,一直持续到很晚才弄好。第二天的时候,刘组长说:“我昨天头晕脑胀,四肢乏力,肚子不舒服,是不是吃了坏的东西”,熊焱川专家也接着说我昨天也是不舒服的很,我有点惊讶说:“我也是的”。原来是昨天中午我们吃的鸭子不干净,导致我们水土不服。但是为了工作准时完成,大家都没有因为身体的不适而退缩,也没提身体不舒服的事,以至于我还以为只有我一个人身体不适。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贵州省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特征和风土人情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但是小组一起工作的经历,更让我难以忘怀。很高兴能够参与此次小型水库督查工作,让我接触了很多优秀的人、认识了新的朋友,他们强烈的责任心、扎实的工作作风、优良的精神品质至今让我记忆深刻,对我来说,他们是良师益友,是促使我不断学习进步榜样。
检查放水闸门
现场查看相关资料
检查坝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