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局“十佳标兵”先进事迹——李平
作者: 责任编辑:潘晓荣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25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进汉江局创先争优活动,丰富文明单位的创建和单位文化建设内容,营造积极向上,争创佳绩的良好氛围,不断弘扬主人翁的精神,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根据《汉江局“十佳标兵”评选办法》,毕勇等12位同志首获汉江局“十佳标兵”称号。现将他们的先进事迹陆续刊登网上,希望全局干部职工以他们为榜样,掀起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热潮,不断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十佳标兵”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为我局“两个发展、一个建设”再创新业绩,谱写新篇章。
爱岗敬业标兵——李平
李平,共产党员,出生于1970年10月。1991年7月长江水利水电学校陆地水文专业毕业,分配到汉江水文局工作。现任汉江局丹江口分局淅川、磨峪湾水文站站长。
20多年来,他一直工作在基层测站。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惊人壮举,也没有令人目眩的各种荣誉,但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奉献,足以让我们从他平凡的事迹中看到水文职工的优秀品质。
一
李平参加工作的第一站便是长沙坝水文站。那时的长沙坝站是长江委有名的艰苦测站之一,那里山高坡陡,人烟稀少,水电不通,公路不通,距离最近的夹河镇集市要翻山越岭走十八公里山路,汛期时,洪水堵路,冬天时,大雪封山,断粮缺菜是常有的事,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这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来说是多么难熬的事啊!为此,李平也一度彷徨过。但是,长沙坝水文站又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水文站,曾经荣获过水利部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的称号,在老一辈的水文工作者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怕吃苦、乐观向上的“扁担加草鞋”精神感召下,李平的心理恢复了平静,开始安心工作。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利用一切时间刻苦钻研业务,虚心拜老同志为师,在较短的时期内基本熟悉了测站的各项工作,成为业务工作的骨干力量。
每年主汛期,都有若干次洪水出现,抢测洪峰是水文工作最重要的任务。象夹河这样的山区河流是暴涨暴落的,所以测高洪就如打仗一般,工作流程环环相扣,既考验汛前准备充分与否,也考验职工个人的技术水平和相互协调程度。李平在长沙坝站工作的几年中,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协助站长坚持训练演习,提高实战能力,严把成果质量关, 1992年度长沙坝站荣立长江委集体一等功,其中就有他的重要贡献。
因为不通电,测站的柴油发电机组是缆道测流取沙和生活照明的重要设备,每天都要使用。确保主机和备用机组随时处于良好状态,需要经常性的维护和保养,这是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技术活。李平除做好自己所承担的工作项目外,主动学习研究柴油机、发电机的相关维护保养技术,与同事们一起共同分担这一“核心”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保障机组的正常使用。
由于交通极不方便,集市又远,更用不成冰箱,职工吃菜问题最为头疼。平时,职工们自己动手,房前屋后开垦菜地,虽然贫瘠,种上蔬菜瓜果,风调雨顺之年能做些补充。遇上天旱就不行了,每当看到大家没有菜吃,李平就叫上同伴一起爬山过凹走几个小时山路,挨家挨户到农户家中采购蔬菜禽蛋,改善职工生活。采购途中时常遭遇跌跤、蛇袭、狗撵等种种危险。
李平还是个热心肠的人,1992年,水文站附近有个叫郭俊峰的孩子考取了大学,因家境贫寒负担不起学费,家长进退两难,李平得知后,主动与他家联系,决定资助郭俊峰,鼓励孩子上大学。之后连续4年资助直到毕业,帮助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有一年,一位同事突发急性阑尾炎,情况紧急,因不通公路,李平当机立断自制担架,与其他同事一起抬了35里山路到镇卫生院,为救治赢得了时间,使该职工得到了及时救治。
二
1996年,在长沙坝站工作了5年多的李平已是26岁的大龄青年了,因其工作地域偏远和条件艰苦,个人婚恋问题屡遭挫折。组织上考虑他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把他调到交通条件较好的黄龙滩水文站工作。对此李平心存感激,决心好好工作。当站领导把实行巡测的油坊沟水文站和所属的9个水位站的测验、资料收集和日常管理的重任交给他时,李平二话没说欣然接受。他知道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油坊沟站同样交通不便,测验难度比长沙坝站更大,何况还有分布在汉江上下上百公里的9个水位站的管理,人员又少,困难可想而知。但他没有退宿,迎难而上,通过不懈努力,优化管理程序,提高测验效率,积极应用新仪器新设备,保证了成果质量,又减轻了劳动强度,在一次次创新中提升水文测验的技术含量。2000年,汉江局十堰勘测队成立,他担负了黄龙滩站更多的测验项目。作为负责内外业成果质量的副站长,又开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测报整编工作,直到2012年。
这期间,他所在的黄龙滩站与其他水文站一样,站容站貌得到改善,测验设备更新换代,技术手段不断进步,工作人员减少,工作效率提高;
这期间,黄龙滩站的水文资料成果质量在汉江局的评比中多次获奖,李平的工作也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和好评;2012年被评为十堰水利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这期间,李平组织带领职工在完成水文主业的同时,积极参与汉江局和十勘队组织的对外科技咨询和测量业务,支援了地方建设,扩大了水文行业的影响,增加了职工收入;
这期间,李平也收获了真正爱情,娶了一位水文前辈的女儿为妻,在十勘队组建了幸福家庭,还有了宝贝女儿……。
三
伴随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雪域高原这片待开发的处女地,首先成了水利水电开发的热土。昌都境内有一条玉曲河,是梯级综合开发利用的重点河流,规划新建8级水电站。为满足开发建设对水文资料的需要,2008年汉江局参与了左贡县境内左贡水文站及2个水位站的建设和观测任务,观测人员由汉江局派职工轮流驻守。
2010年初,又到了轮换的时候。李平积极响应汉江局的号召,毅然放下未满2岁的宝贝女儿,放下需要照料的病中岳母,把家交给妻子,与另一同事来到了左贡,开始了长达2年的坚守。在内地,2年不算什么,但在高原,却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超人的毅力。
左贡,平均海拔3800多米,说是县城,实际上一支烟的功夫就能转一圈。玉曲河绕城而过。李平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流量测验、水位观测、水文仪器的维护保养、按要求给相关业主报送水文资料等,这对于他们这些“老水文”来说难度不算太大,到那里不久就熟悉了环境和任务要求,各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得到汉江局领导和有关单位的高度评价。
在左贡,最难适应的是那里的气候。近4千米的高原,含氧量是内地的50%,整天都觉得胸闷气短,头脑昏沉。饭做不熟,菜炒不透,下碗面条也要压力锅;最怕的事是停电,可这偏偏又是左贡的“特产”。尤其在漫长的冬季,一旦停电几乎无法生活,没电取暖,住房就像一个冰窟,白天穿再多的衣服,夜晚盖再厚的被子都无法抵御刺骨的寒冷。最难熬的是工作之余的孤独。身处藏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存在种种障碍和不便,时间越久,孤独感越强烈,就会更加思念亲人,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在他之前,轮换过几次,最长也没超过一年,李平计划也是去工作一年的,期满后,组织上考虑工作的连贯性,希望让他以老带新,继续去左贡工作一年,李平没提任何条件和要求,2011春节仅与亲人团聚了不到半个月,又带着新同伴默默踏上了进藏之路。
在西藏工作整整2年后,李平载誉回到了黄龙滩水文站,本想从此过上几年安稳的日子,抽出时间多带带孩子,多陪陪妻子,多分担些家务,多照顾体弱多病的岳母,补偿妻子多年来为他所做的牺牲和付出。但没过一年,新的任务又在等着他。2012年底,李平被聘任为汉江支流丹江上新建的淅川、磨峪湾两个水文站站长。他又一次放弃了安定的生活,舍下小家,告别妻女,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因是新建站,一切都得重新开始,相关设施设备尚未投入使用,加上人员配置不足,两个站的工作3个人干,既要测洪报讯,完成基本测验任务,又要协助做好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还要处理解决与地方、村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忙得不可开交。年初到现在半年多了,李平没有时间休息,虽然离家只有百十公里,也仅仅借去十勘队办事的机会回过一次家。
这就是李平工作以来所走过的历程。22年中,他没有离开过测站,他就像水文站前的水尺桩,深深扎根泥土,虽默默无闻,却用共产党员博大的胸怀和无悔的青春,守护江河,保一方安澜……。